您的当前位置: 凯发备用网址 > 院校荣誉 正文

今年,这四位老师获厦大最高荣誉!-凯发备用网址

来源/作者:厦门大学浏览:次 发布时间:2022-04-12
{"errcode":40125,"errmsg":"invalid appsecret rid: 66c0571d-70373fc9-7b4ecf66"}
在线投稿
导读:4月6日,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暨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再动员大会上,今年的“南强杰出贡献奖”颁发给了海洋与地球学院焦念志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教授、数学科学学院钟同德教授、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陈支平教授。从左至右分别为:焦念志、韩家淮、钟同德、陈支平他们,是老师,在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他们,是科学家,在科研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突破了一个个科学难题;他

4月6日,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暨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再动员大会上,今年的“南强杰出贡献奖”颁发给了海洋与地球学院焦念志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教授、数学科学学院钟同德教授、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陈支平教授。

国人荣誉奖库

今年,这四位老师获厦大最高荣誉!(图1)

国人荣誉奖库www.cnhal.com

从左至右分别为: www.cnhal.com

焦念志、韩家淮、钟同德、陈支平

凯发备用网址的荣誉证书奖状免费入库永久存档

他们,是老师,在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他们,是科学家,在科研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突破了一个个科学难题;他们,用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扎实的学识和仁爱之心诠释了师者的崇高意义。 国人荣誉奖库

今年,这四位老师获厦大最高荣誉!(图2) 微信搜“国人荣誉奖库”公众号

颁奖词

www.cnhal.com

焦念志教授, 国人荣誉奖库www.cnhal.com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著名海洋学家。

三十多年来,

他一直活跃在海洋科学研究一线,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

“微型生物碳泵” 储碳机制,

开辟了海洋碳汇研究新领域。

他注重学科交叉研究

和科学前沿 原创性探索,

率领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海洋领域第一个基础科学中心,

不断书写海洋新发现。

他注重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

努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积极拓展国际合作,

引领学科新方向,

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

他不仅传承弘扬了

厦大人的科学精神,

更模范践行了

海洋人的初心使命。

“既要有学识,更要有精神”,

是他的不懈追求和真实写照。

焦念志:中国海洋碳汇研究先行者

走进焦念志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组办公桌和墙上的大屏幕,这是他与助理、学生、及同事研讨问题的“院士工作室”。这是“看得见”的场景,而“看不见”的成果则留在他的科研历程中:2006年和**年两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科研成果获得的全国高校十大进展、2013年获得的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17年获得的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2019年获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纪念章。

三十多年来,焦念志持之以恒,一直在与看不见的海洋科微型生物打交道,而这些看不见的小生物却在影响着看得见的气候变化。但要链接“看不见”与“看得见” 必须开拓创新。早在1991年,他率先开拓了海洋新生产力研究,这是海洋碳汇的一个量化指标。还有许多令人好奇的微型生物:原绿球藻、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菌、视紫红质细菌等等。他发现本来只能生活在有光水层的光合自养原绿球藻大量存在于完全黑暗的深水无光区、并通过学科交叉解释了为何会“颠倒了黑白”;他发现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菌在全球海洋尺度上的分布规律为何被“颠倒了方向”,引发了海洋碳循环机制的新认识;提出了海洋储碳新机制——“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理论,被美国《科学》杂志评论为“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这个理论,不仅揭开了半个世纪前被美国科学家称之为不解之谜的面纱,而且还揭示了国际通用水质指标化学需氧量标准方法误将那些溶在水中的碳汇当污染,“颠倒了位置”,改写了传承百年的经典认知。

焦念志注重学以致用、服务国家需求。早在2011年,他就向国家发改委提出了《研发海洋碳汇,保障经济发展》的建议,并获“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一等奖。2013年,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海洋碳汇的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海洋碳汇的有效机制。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已支持多项涉及“海洋碳汇”的重点研发项目。在他及国际同行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气候评估报告中首次纳入“海洋碳汇”内容,为联合国有关部门和各国政府科技战略决策提供了新依据。2019年,“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理论及相关增汇措施被纳入ipcc气候变化特别报告,这标志着我国一直被国外诟病的养殖环境可华丽转身成为实施海洋负排放(人为增汇)的场所,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75届联大上宣布我国碳中和目标,焦念志提出“研发海洋负排放支撑碳中和战略”的建议得到各界广泛关注,厦门大学统筹学术与科技资源正式成立了全国首个“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2021年,焦念志领衔的“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心”获批首个海洋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

(海洋与地球学院 蓝志鹏)

今年,这四位老师获厦大最高荣誉!(图3)

颁奖词

韩家淮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

免疫信号传导、细胞死亡

与炎症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带头人。

他不懈探索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在世界上率先发现p38信号通路,

在细胞坏死研究中发挥引领作用。

实验室里, 他夜以继日,

为人类健康事业奋斗不息;

课堂内外,他笃行实干,

践行立德树人初心使命。

他致力于培养一批

有解决问题能力的科研工作者,

让世界因中国生命科学研究

而更加美好。

他是学术带头人, 金师领头雁,

率先垂范,言传身教,

影响和鼓舞着莘莘学子 躬身践行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的校训精神。

韩家淮:爱“陪”学生吃饭的院士

《日出·印象》《撑阳伞的女子》《池塘·睡莲 》……这一幅幅名画并非莫奈画展中的展品,而是韩家淮实验室走廊上的挂画。这些挂画每年更换一次,主题不同。据说上一年的主题是“梵高”。韩家淮完全打翻了过去大家对科学家“无趣”的刻板印象,热爱科学、也热爱生活。

2001年,在室友林圣彩的引荐下,韩家淮来厦大**。那年,他把细胞坏死相关课题“搬”了过来,招收了学生,开始了他的研究。2007年,韩家淮放弃了在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终身教授职位,成为生命科学学院全职教授,从此扎根厦大。

韩家淮热爱科学。他的研究领域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涉及免疫信号传导、细胞死亡与炎症反应。在此领域,他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前沿。他是p38这个进化上保守的应激信号通道的发现者和权威,他对细胞新型死亡机制的研究成果入选首届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团队项目“tnf诱导的细胞坏死分子机制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辛勤的付出。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没有周末节假日,这是他的工作常态。但在他看来“这一点都不辛苦”。“其实没有‘工作时长’这一说法,工作和生活并不对立,科学是我兴趣,也是我的生活。”韩家淮说。

韩家淮也热爱生活。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应酬,他的生活除了科研,就是学生。他和学生们一起“装修”实验室,实验室走廊上的油画、书法和绿植,休息室里韩家淮和同学们共同创作的手绘壁画,以及装潢一新的洗手间,都让实验室有了生活的美,有了家的气息。“韩老师以实验室为家,他把本该给家人的时间,都留给了实验室和同学们”。实验室助理教授张荧荧说。

韩家淮“陪”学生吃饭,在吃饭中聊科研、聊生活、聊时事;“陪”学生漫步校园,在步履中为同学排忧解难;“陪”学生分析数据,在讨论中推进课题进程……这么多年,无论行政职务如何变动,韩家淮的办公地点始终没变——就在实验室对面,离实验室不足百步距离。只要门开着,学生们有事就可直接进来找他。在工作间隙,他也会从门走出,来到实验室,逮着学生问:“你那个实验怎么样了,有数据吗?给我看看。”

老师的陪伴成了最好的言传身教。韩家淮实验室从来不用打卡,但同学们的课题进程从没落下过一丁点;他从不以成绩论英雄,他担任班主任班级的《细胞生物学》平均成绩却高出全年级平均成绩7、8分,位居年级第一。

韩家淮更加热爱他科研和生活的地方——厦大。或许因为这份“热爱”,这些年,他的“头衔”越来越多了。他是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主任,他大刀阔斧开展大类招生改革,创办了“理科实验班”,邀请生命科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院、翔安附属医院的教授为学生们量身定制《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他是博伊特勒书院院长,书院采用“双轨制”——“普适计划”和“拔尖计划”并行运作,聘请了诺贝尔奖得主、院士等一批顶尖专家为学生授课;他是生物医学仪器共享平台主任,秉承“只有统筹才是最省钱”的理念,着力打造“最好、最全、最用得起”的一流共享平台……

这么忙的韩家淮,时间真的够用吗?“只要是有意义的事,我都有时间。”韩家淮说。

(宣传部 曹熠婕)

今年,这四位老师获厦大最高荣誉!(图4)

颁奖词

钟同德教授,

我国著名数学家。

他钟情数学王国,

长期致力于数学基础研究

和教育教学工作,

探赜索隐,敢为人先,

是中国多复变函数论研究开创者之一;

同育学科之树,

推动厦大成为

国际复芬斯勒几何研究的重要阵地,

齐铸厦大数学学科近百年基业长青;

德润育人事业,

积极投身行政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

奖掖后学,桃李芬芳,

共同培养了 陈景润院士 等

众多杰出人才,

为数学人才培养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他年逾九旬、赤心未改,

德高望重、淡泊名利,

他身上所体现出的板凳甘坐十年冷、

毕生事业一教鞭的人生追求,

生动诠释了报效祖国、

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钟同德:被数学选中的人

93岁的钟同德是坐着轮椅被推上台领奖的。校党委书记张荣、校长张宗益紧握他的手,弯腰为他颁发奖牌。

钟同德,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还有些陌生,但在多复变函数论——这一现代数学中最深刻、最困难的领域,钟同德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中国多复变学派,是华罗庚带着他的几个学生从零创立起来的,其中就有钟同德的身影。

钟同德15岁时考入长汀中学。学校背后,就是当时受战火所累,内迁此地办学的厦门大学。“那时长汀中学的老师,有些是厦大的老师,也有一些厦大的学生在这里兼课。”在长汀学习生活的日子,是他接受厦大熏陶的过程。

三年后,钟同德考入厦大数理系,成为当时数学专业仅有的2名学生之一。普通人看来枯燥晦涩的数字,在钟同德眼里尤其生动。他开玩笑说,那时很多同学数学考不及格,老师还要给大家都加上10分。“我就加不了了,我加了就是110分!”

毕业后的钟同德留在母校任教。从担任数学系助教、化学系高等数学教师开始,一教就是70多年。期间,他有机会前往中科院,跟随华罗庚研究多复变函数论。在恩师的精心指导下,钟同德对多复变函数论的兴趣愈发浓厚。很快,他和华罗庚的另一名学生陆启铿得到了具b-m核的积分表示的plemelj公式,开创了cn 空 间中多复变奇异积分与**奇异积分方程的研究。 这个公式后来被写入《数学百科全书》,这是当今世界上水平最高的一部大型数学工具书。

学成归来后,钟同德在厦大数学系建立多复变研究组,和中科院数学所、中科大并称为我国最早的三个多复变研究中心。他研究的课题“多复变函数的积分表示及其应用”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资助,这也是厦大数学系首次获批的两个国家基金课题之一。他还出版了《多复变函数的积分表示与**奇异积分方程》《多元复分析》等多部著作,译注了《数学百科全书》(英文版)中大部分多复变函数论的词条。

2000年,已经72岁的钟同德涉足了新的学术领域:研究复finsler几何。在他的努力下,厦大成为复finsler几何研究的重要阵地。在sci论文检索主题中输入“complex finsler *nifold”,共有120篇数学论文,其中厦大有36篇,排在第一位。

“同堂欢庆祝寿星,德才兼备播桃李。”这是学生们送给钟同德的画上的一首藏头诗。他的学生已遍布各地,许多已成为数学研究领域的领头人。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曾是陈景润的本科辅导老师。1979年,陈景润将自己发表在《中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稿赠送给恩师,并在凯发备用网址首页左上角一笔一划地写道:“敬爱的钟老师,感谢您长期的指导。”

耄耋之年的钟同德,依然和70年前的那个少年一样,对数学满怀挚爱。去年,92岁的他还与学生合作在国际一流数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采访间隙,看到家人搬出自己的心血——《多复变函数论讲义》和《多复分析基础》的油印本时,老人一下子来了精神,把书凑到跟前,缓缓摘下老花镜,轻轻摩挲泛黄的书页,仔仔细细地翻阅审视。

他说,这是他曾经一字一句校对整理的名家讲义,以厦大数学系的名义油印成册,分送给大家学习。这两本讲义对推动中国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油印本拂去尘埃,墨香淡淡。厦大数学学科也在一代代学者的努力下,继往开来,蓬勃向上。

(宣传部 林余颖)

今年,这四位老师获厦大最高荣誉!(图5)

颁奖词

陈支平教授,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他治社会经济史,

由市场而赋役,由东南而西北,

经济而社会,社会而经济,

傅学一脉,绵延不绝;

治古代史,

由国家体系至于家族人物,

上极理论思辨,

沉潜考索之功;

治民族学,

将汉族研究纳入中国民族学

而别开生面;

治朱子阳明学,

由历史而观儒学,由古代而视今日,

著述外译英文,流传欧美;

编**文献汇刊,

百册国礼,致赠耶鲁;

辑海上丝绸之路文献,

华风濡染,无远弗届。

21世纪中国史学工程,

新修清史、新编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无不与列。

他贯通自如,豁达明亮,

敬贤友朋,奖掖后学,

堪称史学大家、杏坛人师。

陈支平:山野走来 斯文传世

45年前的那个农历除夕日,25岁的陈支平收到了末班邮递员送来的厦门大学录取通知书。放下手中的农活,带着满手的茧子,陈支平从闽北一路南下,来到厦门大学历史系就读。

那时的他可能未曾想到,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摆在他眼前的将是一片广阔的学术天地,日后他会登庙堂,入乡邦,成为史学大家,杏坛**。

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成为大学生后,他转身又频繁地往乡下跑了。原因是,当年这位“新手”大学生初次去见导师——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开创者傅衣凌先生,导师见他对农村比较熟悉,因材施教指导他去寻找深藏在民间为一般图书馆所不经见的文献资料。

“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还真是我的强项,广阔天地也确实是做学问的好去处,十年下来,搜集的资料为日后科研打下了扎实的地基。”如今70岁的陈支平忆起当年,仍难掩内心的雀跃。“从历史学角度考察,不经意成为之后学界实行‘田野调查’的先行者之一。”

【责任编辑:曹竞】

您的荣誉与国人共享!

扫码支持
国人荣誉奖库感谢您的支持!

点击图标扫码赞赏支持一下!

声明:本文凯发备用网址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若转载涉及凯发备用网址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

栏目分类
www.cnhal.com 国人荣誉奖库凯发备用网址的版权所有
国人荣誉奖库网站及查询系统外观设计已申请凯发备用网址的版权保护
严禁镜像或仿制,违者必追究其法律责任!
email:info@cnhal.com

top
网站地图